出處 :
今周刊
作者 : 歐陽善玲
三十歲的黃漢德,雖然第一次買進統一就套牢,但因每年配發不錯的股息股利,十年後不但股價回到原來價位、股數還倍增,投資報酬率超過七成。他認為,只要買到穩健經營的企業,且長年配發股息,就算選錯進場時機,仍可享有優於定存數十倍的利潤。要戰勝負利率,一點也不難。
黃漢德的理財知識,啟蒙要比同年齡的人早,他說,這都要歸功於母親的調教。由於家境不算富裕,母親持家不但精打細算,更從小提醒他儲蓄的重要性。逢年過節,他的紅包收入一定自動「上繳」;存錢,是他認識理財的開始。
國中時期,同儕為了升學考試焦頭爛額,他卻在媽媽的引導下,接觸了影響他一生的書。這本書,就是十四年前十分暢銷的《理財聖經》。黃漢德說,小時候只知道錢不能亂花、要存在銀行,看了書後,才慢慢對投資理財有了基本概念;後來很多的理財想法,也都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。
「當時對理財這件事還是一知半解,書的內容也不是記得太清楚。但是,書中有個觀點卻讓我印象深刻,就是時間與複利的重要性。」
黃漢德舉例,在零利率環境下,若每年通膨率為二%(則實質利率為負二%),十年後購買力就只剩下八一.七%。這個意思是,現在將一萬元放進保險箱,等到十年後再拿出來花用,這筆錢最多就只能買到價格八千一百元、而非一萬元的等值商品。
這給黃漢德不小震撼,原來光是省吃儉用、儲蓄還不夠,當銀行利率低於通膨時,錢還會變少。他想,乖乖地把錢存在銀行實在太傻,必須更積極一點,試著了解其他理財工具,像投資股票或基金才行。
第一次買股就住進套房
「我和媽媽講了好久,到高三那年,她才答應讓我用過去存的壓歲錢買股票,但前提是,投資標的由她挑選。」黃媽媽選股邏輯簡單,第一、只買知名企業;第二、要知道公司在做什麼。黃漢德在媽媽嚴格把關下,最後買了統一。
「其實當時還有幾個選擇,像中鋼、台塑等。但她堅持,統一做的與民生消費有關,就算景氣不好,人還是得吃飯,該花的錢不會省。」黃漢德聽到媽媽這樣講,也覺得有道理。
一九九七年七月,黃漢德如願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。本以為自此之後,可以更聰明地累積財富。不料,利空消息卻接踵而來。「買進統一後不久,就碰上亞洲金融風暴;後面網路泡沫,大盤自萬點崩跌;到○一年國內金融風暴,股市始終欲振乏力。而統一股價也從買進成本五十二元,一路跌至九元。」
第一次買股,就在搞不清市場為何而跌的情況下住進套房。唯一值得安慰的是,每年公司都會分派一定的股息、股利,時間一久,股價腰斬再腰斬的痛,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了。「就這樣過了十年,統一的股價在○七年九月又回到五十元,抱著終於解套心態,我立刻先賣一半。到隔年初,才將統一持股全部出清。」
黃漢德說,如果光看股價,自己好像一進場就住套房,且一住就是十年。但,以股息股利的角度,當初只有買進五張統一,經過長時間股利配發,結果變成了十張。等於原本是五十元才算解套,現在股價只要回到二十五元,就能搬離套房。「後來計算,統一平均賣出成本約四十九.五元。十年下來,單是股票的投資報酬率就有七一.五%。這還不包括每年現金股息的部分。」
首次征戰股海,黃漢德花了十年時間才理解一件事,那就是:只要買到穩健經營的企業、且長年配發股利、股息,就算選錯進場時機,也可用時間換取空間,最終仍可享有優於定存數十倍的報酬...(精采完整內文請見《今周刊》695期,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)